忘记密码? 注册
热门搜索:汽车发动机 | 滤清器 | 变速箱、齿轮 | 电子电器 | 通用件 | 汽车生产设备 | 汽车配件 | 汽车工具 |
当前位置: 中国汽车零部件 > 汽车资讯 > 特别关注 > 北京汽车谋回归A股 推新五年“冲刺”计划

北京汽车谋回归A股 推新五年“冲刺”计划

分享到:

作者:网站管理员  来源:中国汽车零部件  时间:2015/10/8 11:29:26

Mj01a08c_12.thumb_head

借助资本的力量,北汽集团意欲在国内乘用车市场上全面提速。

9月28日,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汽车;01958,HK)在其自主品牌基地——北京工厂发布新五年战略计划,即2020年“π计 划”。此次发布的“π计划”也是北京汽车自2014年香港上市后发布的首个战略计划。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在战略发布会上透露,北京汽车“回归”A股已 “提上日程”。

据了解,该计划与北京汽车的自主品牌业务发展息息相关。自主品牌业务作为北汽集团旗下的主营业务,其融资计划主要是为此业务服务。按照计划,未来五 年,北京汽车旗下的自主品牌将在2020年进入国内自主乘用车市场前三名,而北京奔驰将在中国市场上成为豪华车第一,北京现代力争成为乘用车市场的第四 名。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8月,北汽集团在自主乘用车中排名第五位,销量达到35.74万辆。显然,其冲击行业第一阵营仍有较大距离。

对此,北京汽车总裁李峰坦言,“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但是借力于资本市场的援手与合资伙伴在研发领域的扶持,北汽的冲刺计划正进入关键阶段。

援手自主车型研发

“目前奔驰在全球其他市场已是第一,只有在中国市场排名第三。”李峰说。

据悉,北京汽车2014年12月19日在香港上市,主要业务包括北汽品牌自主品牌业务、合资公司北京现代和北京奔驰。其中,奔驰在华销量已连续多年 在豪华车市场排名第三。但是,今年奔驰发力的速度“出乎意料”。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奔驰在内地市场的销量为22.7万辆,同比增长27%,这一增速 超越竞争对手。

“重归第一”也是奔驰在全球的目标。得益于中国市场的销量大涨,今年前8个月,奔驰全球销量已超过奥迪,成为全球销量第二的豪华车品牌,仅次于宝马。

同时,奔驰业务也在提速,为北京汽车带来一份好看的业绩表。根据北京汽车的财报,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收入365.2亿元,与2014年同期相比增长 45.3%;实现净利润34.91亿元,同比增长51.1%;归属于公司权益持有人的净利润为21.71亿元,同比增长21.9%。

除营收和利润贡献,奔驰对北汽自主品牌的研发支持也初步显现成效。上半年,北汽德奔技术中心MBTech成立,将利用戴姆勒的平台为北京自主品牌开发产品。

据北京汽车董事会秘书闫小雷介绍,北京汽车自主品牌的第二代产品将于2017年投放市场。

李峰表示,除北京汽车研究院外,北京品牌还将依托于MB-TECH、META、Michigan三大技术研发中心(以下简称3M),在高端车型、新能源车以及动力总成等方面提供持续的研发人才和技术支持。

与奔驰在技术领域的合作,正在不断“供血”北汽自主品牌。基于萨博平台而诞生的“绅宝”,未能稳固立足于乘用车市场,而奔驰MBTech平台或能实现北汽发力高端车市场的心愿。未来,“绅宝”和“威旺”两大自主品牌将形成一高一低的品牌定位。

曾规划A股IPO

闫小雷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酝酿H股上市时,我们就曾筹划A H股同时实现IPO。要实现A股IPO,我们不仅要把自己的业务做好,也在等待外界环境的变化。”

闫小雷所说的外界环境变化主要是指政策的变化。根据A股IPO的相关规定,计划上市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净利润不得主要来自合并财务报表范围以外的投资收益。而这是目前不少国有汽车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

北京汽车上半年业绩显示,今年前6月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的投资收益为20.35亿元,在其利润中的占比达到58.29%。

不过,有业内消息人士透露,目前证券法和证券发审制度正在修订,或有望近期落地。新修订的政策或将对现行的收益要求进行修改。

目前,实现A H股上市已成为大型企业实现品牌发展和资金来源的重要途径。“一个企业只有在本土资本市场实现上市,才能快速提升品牌的影响力,才能 实现品牌与实业、产品的最佳融合。”闫小雷表示,“不过相对于H股而言,A股的融资工具较少。因此实现H股上市,将能够打通国际市场,为海外并购、拓展开 外研发中心做好准备。”

按照北京汽车高管层的解读,回归A股将为北汽自主品牌快速带来资本“补血”。而与其他业务板块的目标相比,北汽面对的最大挑战仍然是自主品牌的发展 计划。当下,汽车销量的增速放缓正在分化品牌的市场表现。李峰向媒体透露,今年的市场竞争格局会让自主品牌的盈利计划稍微拖延,盈利的实现还需要两年左右 的时间。

  TAGS:

版权所有 中国汽车零部件·《中国汽车及零部件配套采购指南》编辑部 电子邮件:media2018@163.com 沪ICP备14006688号-2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付款方式 | 使用帮助 | 友情链接 中国汽车零部件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12904号